【中醫兒科】小兒--腦性癱瘓易發生攣縮的肌群檢查法




評估也稱評定或評價,是對患兒的功能狀態及潛在能力的判斷,也是對患兒各方面情況的收集、量化、分析及與正常標準進行比較的全過程。為什麼要給腦癱兒童進行評估?主要有以下原因:
全面、精確地瞭解兒童現有的能力和目前存在的困難;
瞭解兒童照顧者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難;
確定兒童的需求,為兒童制定合適的訓練目標和訓練方案;
通過初期評估、中期評估、末期評估,瞭解康復效果和發現新的問題,以便及時調整康復計畫;
為兒童照顧者提供具體的康復訓練建議和要求。

評估可使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病情程度做到心中有數,可自己劃分3~5個等級,在以後遵循評估治療評估多次反復中逐步恢復功能。總之,任何有目標、有計畫、有效的康復訓練都是根據康復評估結果而實施的。今天我們來講講常見異常肌群的檢查評估方法。


下  肢


01
髂腰肌(Thomas測定)
患兒仰臥,如果患側髖關節強直,腰椎有代償性前凸。為消除脊柱前凸,把健側髖關節儘量屈曲,使大腿靠近腹壁,則患腿自動離開床面(圖1)。

图1-Thomas测定



02
股薄肌(內收肌)攣縮
患兒仰臥位,兩下肢伸直位,檢查者兩手握患兒膝部,儘量外展兩髖關節,此時髖關節外展受限,大腿內側出現長條狀攣縮肌肉,即為股薄肌或內收肌群攣縮(2)

2-髖關節伸直外展測驗





03
腘肌攣縮測驗
患兒仰臥位,兩下肢伸直位,檢查者一手按在一側膝關節,另一手抬起對側小腿,檢查該大腿後側的腘肌是否攣縮(3)

3-腘肌攣縮測驗





04
股直肌牽拉試驗
患兒俯臥位,檢查者站立於患兒左側,患兒右下肢伸髖膝肌時,檢查者右手握住患兒右踝向上提,左手掌向下按住右臀部,使髖關節後伸。若不能後伸或大腿前方觸到長條索狀肌肉,則為股直肌攣縮(4)
4-股直肌牽拉測驗 






05
腓腸肌攣縮測驗
患兒仰臥,兩腿伸直位,檢查者立於患側,一手握住患兒足部,使踝關節儘量背伸(正常為25°),此時不能背伸、在小腿後方能觸到痙攣的肌肉為腓腸肌(5)


5-腓腸肌測驗







06
足趾屈肌群攣縮
患兒仰臥,兩下肢伸直,足背伸位,如足趾不能伸直呈爪狀趾為足趾屈肌攣縮。



上  肢



01
肱二頭肌
患肢外展伸直位,如不能伸直肘關節,檢查者在上臂前方可觸及攣縮的肱二頭肌。

02
旋前肌
患兒伸肘時,檢查者一手托住肘部,手握住腕部,若患兒前臂不能旋後,在前臂屈側能觸及索條狀物,為旋前肌攣縮。

03
腕屈肌群
患兒伸肘時,腕呈屈曲狀,向橈側或向尺側傾斜,不能背伸腕關節。

04
屈指肌
腕關節背伸時,手指不能伸直呈爪狀指

05
拇指內收畸形
拇、食指間距變小,虎口處不能開大,為拇內收肌攣縮。


Comments